0731-88576763

行业资讯
简述我国印刷行业的发展历史

  行业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中国印刷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当时印章的出现已经初具印刷的雏形。到了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使得印刷的承印物趋于廉价,更多的人可使用纸张,由此对推动了我国印刷的发展。唐代雕刻印刷是我国印刷的第一个阶段,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印刷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印刷术的发展相对德国古登堡早了八百年之多。但当代印刷却把古登堡作为国际印刷术的起源,由此可见中国印刷术发展的缓慢,也体现了中国印刷的“怪现象”。

  十年前的印刷市场,是中国印刷发展最迅速的时代,也是遍地黄金的时代,当时流传着“要想富,做印刷”的说法。当时,印刷厂货源不断,都是客户拿着单子排队等印刷厂。一台海德堡胶印机,几个人就能赚得钵满盆盈。但是到了现在,已经远不符当年之势。网络和电子书的冲剂,使得印刷市场严重缩水,其中尤以出版最为严重。

  书刊印刷一直是我国印刷行业的支柱,十年前遍地的书刊印刷厂。但是到了今天,产能的过剩和市场的缩水,中小型书刊印刷企业不是倒闭就是纷纷转型。也造就了印刷一个“怪现象”盲目转型。

  市场的缩水和利润的降低,使得印刷公司开始了盲目的转型,有的书刊印刷转型包装印刷,有一些传统印刷转型数码快印,甚至有的印刷企业转型食品等等的,产业体系跨度极大。也造就了印刷市场越来越乱。

  反而,那些理性认识市场的印刷企业,在市场萎缩的趋势下,取得了逆势的增长。北京奇良海德就是这样一个公司。笔者了解到,奇良海德近期业务接单不断,工厂的机子都是24小时不停机的运作。且印刷单价没降反升,客户也是有升无降。有的单子更需要委托给其他印刷企业印制,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单子的正常印刷。笔者做了一些了解,奇良海德之所以能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业务量猛增,除了自身结果的调整,更多的对自己品牌的塑造,不盲目的转型,就是植根在商业印刷,在GDB商业街享有良好的品牌及口碑。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本土印刷制造企业的心态。德鲁巴展会已结束,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印刷展会,可谓备受瞩目。这次展会有三大亮点,新技术、新机械以及中国参展商。300多家中国参展企业占据了整个展会参展企业的六分之一,创造了中国企业参加德鲁巴的一个记录。在表面看来,中国企业增多显示了我国印刷制造飞速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实力,能在国际性大展抛头露面彰显了我国制造业与世界技术已齐平。但其实就是这样么?

  很多企业把德鲁巴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跳板,想通过德鲁巴走向国际市场。但反观国际大企业都在拼命的往国内市场里挤,海德堡、高宝等众多大规模的公司都把中国作为未来的主要市场。既然那么多高端的企业都把中国当做最大的市场,那作为本土的企业为何还要打肿脸往外跑呢。难道国外的市场就是香饽饽么?还是本土企业已经认为自家的市场已很好地控制,或者觉得自身的机器已经媲美国外顶尖设备了?

  本土的企业更多地应该深耕国内的市场。在未来亚洲印刷的比重将达到30%,超过了美洲成为全世界印刷的印刷市场。而中国作为亚种印刷市场的主力,发展的潜在能力不可谓不大,何况中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从低端到高端,满足了各种企业的需求,在国内印刷企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印刷企业走出国门并不是不对,只是应该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只有企业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被国外市场所认同。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手”。中国人注重技术,也喜欢拿技术说事,上海电气收购秋山,大族冠华收购筱原都是看中了对方的技术。诚然技术是一个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设备的核心技术。但即使国内企业收购了国外的企业,全面掌握了核心的技术,但那也是达到了这家企业原来的技术水平,但与顶尖的海德堡、高宝仍存在差距。更何况,国外技术的收购就代表着一些成本的增加,尤其是一些需要的配件只能在国外市场购买,无形中增大了成本,那样中国设备廉价的优势将会当然无存。

  中国企业在收购的时候不能只注重企业的技术,更要注重企业的品牌。中国的本土企业要想在短期内缩短与海德堡等有名的公司的差距,除了在技术上改进,更多的应该是品牌上的塑造。收购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品牌。就像丹纳赫收购爱色丽,爱色丽的品牌不需要公司的再次塑造,能直接的投放市场,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益的收购。

  本土的企业除了收购来提升技术之外,还可以通过合作。与国外有名的公司选择合作,利用对方的技术来武装自己。但这种方式是有弊端的,国外的企业并不会无缘无故的和你合作,他们看中的不是中国企业的技术,而是中国的市场,他们是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作来实现占领中国市场的目的。

  中国印刷技术一直都是靠经验。比如在印刷过程中,印刷重影,老师傅会告诉你在辊筒那垫一张纸就可以了等等。中国印刷都是按照印刷机机长长期的经验来判断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理论的标准。

  有这样一则笑话:“德国人学中国包饺子,中国厨师告诉学生:盐少许、油少许,德国学生不解,随问老师:少许是多少克,老师回答道:少许就是一点,适合你的口味”。到最后德国学生也没学会怎么样包中国的饺子。中国人习惯按照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对错,所以很多情况都是依靠经验来从事工作,没有把工作进行量化。这也养成了印刷制造企业在制作的完整过程中靠经验工作的习惯。这种习惯已经制约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国外的企业很注重细节,就比如说拧螺丝这种小事,在国外都要严格的操作要求,需要拧到多少力,按什么顺序组装螺丝,都有了明确的,可测量的数据作为依靠。所以在细节上,国外的机械永远的优于中国的机械。即使中国的设备已经和国外的设备有了90%的相似,但就是这10%才是制胜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印刷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制定了在十二五结束时,成为印刷强国的目标。我国印刷业要想成为印刷强国就必须从自身做起,打破行业的怪现状,真正的做到向印刷强国的转变。

  本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觉得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2-2018 火狐体育全站app-火狐电竞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登录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48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