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8576763

新闻动态
改革开放40年 北印教师“扎根行业 不忘初心”

  时光荏苒,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走过了四十年风雨历程;岁月峥嵘,北京印刷学院在时代大潮中书写着精彩华章。一代代北印教师扎根行业,不忘初心,用智慧与汗水为国家培养了行业精英与优秀人才。

  在“立德树人 牢记使命”篇之后,我们又精选了21位“扎根行业 不忘初心”的北印优秀教师事迹,展示北印人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伴随着印刷出版业的进步,在学校办学60周年的辉煌征程中,以无私与奋进演绎着的爱校敬业的故事。

  郑德琛,历任北京新华印刷厂技术科长、副厂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主任,北京印刷学院副院长,中国印协理事长。他从事印刷工作40多年,在印刷技术和生产管理上尽心竭力,在印刷教育工作中辛勤耕耘,诲人不倦,是北京印刷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是我国印刷高等教育的奠基人物,综其一生,他为我国印刷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我国先进的、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他在获得毕昇奖时发表的感言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北印人,“这次我荣幸地获得印刷界的最高荣誉——毕昇奖,并不是因为我个人曾经做出什么突出贡献,而是党和国家重视教育工作,鼓励教书育人的知识分子,树立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印刷事业的高尚理想。”

  魏志刚教授能够说是学校校史的“活字典”,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高等印刷教育60年的创建发展历史,1960年参加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的筹建工作,1961年印刷工艺系转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至1978年一直担任印刷专业课教师及教研组长。1978年参加北京印刷学院筹建工作后任基础课部负责人、管理工程系主任至1992年。参加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并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史研究室主任。1996年中国印刷博物馆建成,任副馆长。魏志刚就这样几十余年如一日,一直忘我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丝丝缕缕地融进了对教学和对学生的挚爱中;他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为中华印刷文明的传承和新中国高等印刷教育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矢志不渝。

  蒲嘉陵,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他从零起步,创建信息记录材料方向和实验室。在他的主持下,自我组装的系统成为了领域中功能最强、测试自由度最高并可提供多种数据的检测系统,国内信息记录材料学科的基础和体系基本建立。现在,他领导的信息记录材料学科和研究室是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也是北京市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印刷内涵和外延的开阔认识揭示了印刷更丰富的含义、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展现了印刷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空间以及蕴藏着的市场和商业机会,让我们认识到印刷教育面临的新命题和新挑战。

  谢普南,原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印刷学院,为报效祖国,回国后即投身于我国的印刷高等教育事业,参加了北京印刷学院及其前身北京文化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筹备、建设全过程。2011年5月21日,在第十一届毕昇印刷技术奖评选委员会评选工作会议上,谢普南荣获毕昇印刷杰出成就奖,这一年也恰逢谢普南从事印刷教育事业50周年。50年,跨越了半个世纪。从当初创办学校、创办专业的那段峥嵘岁月走过,到现在“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时光,流年似水,谢普南始终兢兢业业地守护着印刷高等教育事业,他将毕生的精力倾注于印刷行业,为我国印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许文才,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印刷学院原副校长。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印刷包装工程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凹版印刷分会理事长、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兼防伪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包装联合会防伪包装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他学识渊博、温文儒雅,从教三十六年来教过的很多学生已成长为全国印刷包装领域的翘楚;他精力充沛、从不懈怠,过了花甲之年仍坚守在教学科研工作一线;他勤奋敬业、低调做人、用心做事,担任多个教育与产业领域的社会职务,毕生致力于印刷包装行业发展,无怨无悔。回顾过去,三十六载教书育人生涯,早已桃李天下;展望未来,对印刷包装行业的挚爱,勉励一代又一代印刷包装人坚守初心,为教育和行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陈虹,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毕昇印刷优秀新人奖”“北京印刷进步奖”“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优秀裁判员”等荣誉称号。从走上讲台那一天起,陈虹就坚定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为此,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她都要求自己精研讲授的每一门课程,内容上力求精通,方法上不停地改进革新,经验上不间断地积累,水平上逐步精进,获得了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印刷学院雅昌教育特等奖、“我最尊敬的老师”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多年来,无论是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出版学科印刷词条的主要撰写人,还是作为中国援建古巴党报印刷厂技术改造项目的特聘专家;无论是执笔撰写北京印刷业调研报告,为政府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企业清洁生产、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还是为行业培训员工、论证项目、制定标准,她始终为行业发展助力,服务的目标从校园扩展到更宽广的社会。

  何晓辉,副教授,1994年5月至今任教于北京印刷学院,2000-2001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做科技合作者。现任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130注册专家,ISO/TC130 WG12召集人,SAC/TC170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晓辉说:“印刷业要想取得新的进展,一定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我们的祖国要走在世界印刷行业的前列,一定要在国际标准上掌握线年以来,何晓辉从最初参与印刷术语标准研究、主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到牵头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始终把标准化工作作为钟爱的事业孜孜不倦地投身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她牵头制定了两项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印刷国际标准制定上零的突破,获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严晨,新媒体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96年任教以来,严晨先后主持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北京市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出版16部专著及教材,于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新媒体教育领军人物”“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等称号。2006年12月11日,“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在人民大会堂颁奖,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亲自接见了他。“用新媒体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是评委会给予严晨的评语。2006年严晨编创、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作品《盛世钟韵》获得了第14届“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最高奖,自《盛世钟韵》后,严晨和他的团队又相继创作了《北京印象》《好玩的汉字》《造物的智慧》等多部优秀多媒体作品。一个个作品让中华文化的鸣响在世界的天空中久久回荡。

  王关义,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被评为首届北京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育人标兵,北京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首都教育先锋集体带头人。“我时刻牢记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使命,它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比制造什么产品都重要的使命。”这句话是在高校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30多年的王关义教授对自身的职业使命所做出的最好回答。

  李路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北京印刷学院科研处处长,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现任北京市印刷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感光学会学术带头人,全国印刷电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标准化委员会感光材料、数字印刷、半导体标委会委员等。曾获雅昌教育特别奖1项,北京市职工创新技术一等奖,市级先进科技工作人员奖励两次,中国印刷行业讲比学百佳科学技术创新奖,2013年获得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称号。艺无止境,教学科研也无止境。贴近行业产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持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李路海的最大心愿。

  张养志,现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委员、校长助理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入选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多年来,张养志主要是做传媒经济、版权经济、出版产业等领域的研究,他在这些领域主动承担、参与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学术前瞻性、满足新闻出版行业需求、符合学科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要求的高级别、应用型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论著6部,先后参与完成多个省部级课题,主持完成多项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和新闻出版署课题。他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扎根新闻出版行业,服务首都功能定位,构建特色鲜明的分层分类大思政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学校探索功能定位、确定人才教育培训目标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丹,现任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执行院长。陈丹对学校新闻出版学科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教学改革、教材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承担有重大学术价值及实践价值的科研课题,发表、出版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论著10余部。2017年获评“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4年“面向行业,构建‘四位一体’的印刷出版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出版应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北京市教育工委评为“首都教育先锋科学技术创新个人”。她常说“我的梦想是做好人、教好书、育好人”。她是出版行业的领军人才,也是孜孜不倦的优秀老师。一个又一个满满当当的工作日、一个又一个灯火明亮的加班之夜,她用哲学人生完成了学术的升华和进步,用学者豁达无私的风范传承着学术的精神,更用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

  李一凡,新媒体学院教授。他对产学研教育实践和产教融合新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他响应国家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将研究生方向调整为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新媒体跨界融合的理念驱使他跨出研究领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以更大的空间来探索产学研之路。2010年发起北京新媒体联合实验室,落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2012年发起建立新媒体国际协同创新促进中心落地中关村,2015年发起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多媒体联盟,同时举办中国多媒体教育20年研讨会与回顾展。2016年参与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上海合作组织馆设计,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上合丝路(北京)新媒体空间永久落地北印。李一凡说他是改革开放第一年的受益者,1978年考入了吉林艺术学院。面向未来,改革再出发,希望全校师生砥砺前行,勇于探索,不停地改进革新,再创辉煌。

  王仪明,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自1990年3月到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勤奋刻苦,到印刷机制造企业参加实践,虚心向老师们学习,实现了由所学的轻工机械专业到印刷机械专业的过渡,很快融入了行业。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印刷行业产品数控化应用示范”印刷装备数字化关键共性技术探讨研究,顺利通过了科技部专家组的技术验收。提出了印刷机械动态测试体系,成果已经用于国内10余家印刷装备制造企业的40余台印刷机的动态测试及故障诊断。参编《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任绿色印刷产业板块主笔人。获陕西省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入选“北京市高校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人才”“全国印刷行业百名科学技术创新标兵”。“做人坚强、谦虚、低调、勤奋,才拥有了今天的成功”,这是与王仪明共事20多年的一位退休老领导对他的评价。王仪明的言行合一的教书育人之路还在继续……

  刘浩学,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授。曾历任北京印刷学院图像中心主任、印刷与包装工程系主任、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副院长。主要是做颜色科学、印刷色彩管理、计算机印刷图像处理及成像技术、印刷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1993年学校成立了图像中心,引进了当时国外先进的彩色桌面系统,在教学上刘浩学率先将CIE色度学系统引入到教学中,也最早将色彩管理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与印刷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2015年初刘浩学被检查出了结肠癌III期并做了手术,随后经过了半年多的化疗,刘浩学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但出于对印刷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印刷行业的深厚感情,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印刷事业多做一些事情,恰逢当时印刷行业处于低谷期,很多学生对学习印刷工程专业没兴趣,为此刘浩学决定为学校印刷工程专业的学生设立一个奖学金,以奖励在印刷工程专业学习中表现突出,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有所成绩的学生,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积极性。他尽自己所能,为印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刘益,北京印刷学院教务处处长,曾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新闻出版学院党总支书记。曾获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刘益从始至终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努力践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他坚信:教好书,是一个教师的天职、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是一个教师能力的展示,更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刘益不仅铭记着教师的责任,默默为学生奉献,培育出了一批批的行业精英,还不忘身为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为学校事业发展尽心尽力。刘益用自己的从教生涯践行着人民教师和一名员的使命与担当。

  陈强,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翻看陈强的个人资料,会被他丰富的履历吸引。他担任了美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学会粒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委员,还有着瑞典皇家工学院著名Alfven Laboratory实验室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等身份,并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ALD专家Roy Gordon教授有合作伙伴关系。能将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化、并能够着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大多数科研人员的梦想,陈强做到了。陈强不善言辞,但他用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科研育人,书写着他对教育、印刷包装行业的热爱。

  杜艳平,现任学校科研处处长、物流工程学科带头人、新闻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全国出版物发行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先后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杜艳平近年来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奖一等奖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200余次;出版专著3部;申请专利10余件。部分成果已在相关行业企业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杜艳平从教以来一直喜欢并热爱这样一个职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她认为培育学生让她的理念、想法、知识得到了传播,并且通过学生的实践有了结果,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张海宝,现为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入职以来,连续三年考核均为优秀,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等多个项目资助,入选2015年度北京印刷学院“北印英才”、2016年度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北京市“高创计划”)。获得北京印刷学院2017-2018学年“师德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北京印刷学院2018届毕业生“我最尊敬的教师”。他授课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好评。秉承着教书育人的坚定信念,在教学工作中,张海宝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备课、授课、答疑,每一个环节都严肃认真,用他的爱心诠释着教师这一平凡岗位的深刻内涵。

  曹鹏,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首届北京市长城学者。曾任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发展规划处处长,现任高端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传媒专委会主任、北京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等。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曹鹏在二十七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坚持“应变创新、唯实唯真”的职业操守和人生信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培训、服务印刷行业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李仲晓,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授,相继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教委中青年骨干教师及 “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资助等。发表了三十余篇研究论文并获得六件专利,成功研制了“通用性高感度CTP版材”及“免老化处理热敏CTP版材”等,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为绿色印刷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教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曾获得雅昌教育奖、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和年度先进等奖励。此外,他还热情参加社会活动,担任北京粘接协会理事和中国感光学会副秘书长等。李仲晓一直觉得自身搭上了学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顺风车,感恩学校给予的发展平台和各种机会。“新时代,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不断地进步,奋力拼搏!”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12-2018 火狐体育全站app-火狐电竞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登录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48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