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8576763

宣传画册
章泽锋:信息时代的印刷文化研究 借势谋术更需悟道

  主题为“和而不同,思想无界”的CC讲坛第56期演讲2023年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印刷博物馆印刷史研究室主任章泽锋出席,并以《信息时代的印刷文化研究 借势谋术更需悟道》为题发表演讲。

  我叫章泽锋,来自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室,今天来这里就是想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我对印刷的这个认知和理解。

  大家都知道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我们记录历史传播、知识的方式,有以前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还有岩画、甲骨、青铜器,还有石鼓、竹简,木牍,也有抄本、写本各种传播知识的载体。

  印刷术发明以后,我们主要有三种载体,就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我们以前传播知识和教学阅读是用哪一种方式?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当时我们有很多文盲,国家花了很大的精力来扫盲,像露天教学这种口传心授方式,我想四五十岁这一个年龄段的人,大家可能都知道“一街四角”,就是街道上有银行、邮局、供销社,还有一家新华书店。

  以前要买一本书,在改革开放之初,那是需要排队的,可不是说现在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么便捷,当时在新华书店买书,人头攒动。在一街四角上,人最多的地方是书店。

  大家有没有去过西单图书大厦?很多小朋友十分喜爱图书,有很多印刷精美的图书,他抱着这个书看,可以一个上午动都不带动的。

  当然阅读还有很多种方式,有在图书馆、公交车上、地铁里,我们都可以看见一些抱着书阅读的,也有屏幕阅读的,就是看电子书的,看手机的。各种各样的形式阅读,还有比如说我们的书市,我们的农家书屋,还有我们课堂。

  这是纸质的阅读,到现在屏幕的阅读上面,比如说我们的电子书,我们的屏幕阅读,这些都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未来,我们的阅读变成什么形态?

  我们从印刷术发明以来到现在,我们的图书内容,我们的图书装帧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从卷装,到蝴蝶装,到龙鳞装,但是还有一点有变化的就是它的印刷方式,它从以前的雕版到后面的活字,并还有比如说套色印刷,各种的一种印刷方式,这是一种变化。

  大家今天用的电子设备屏幕阅读或者是 BB机或者物联网、互联网,还有各种的一些新的设备,今天我们这种技术形态有可能以后会发展为未来某一种形态的雏形,就像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印章技术和拓印技术,就是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先导。

  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它是发明了真正书写意义的纸张。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像现在也出土了一些西汉时期的纸张,但是这些纸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写用纸。

  隋朝在公元605年的时候开启的科举教育,隋末唐初科举、外交、宗教的一些需求,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家都知道唐朝当时我们国力兴盛,万邦来朝,遣唐使从我们中国带走的很多经书,其实他们带走的不单单是经书,还有我们的雕版印刷术。

  到宋代的时候,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经济的发展,为活字印刷提供了发明的土壤,这是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对发明创造,有一个时代的“势”的问题。

  像我们刚开始的中文打字机发明时,外国就画漫画来讥讽我们,说咱们的字那么多,挑那些字根出来都是很不容易的。后来我们文学家林语堂,大家都知道林语堂是文学家,其实在我们这个行业还知道,他是发明家,他看见那些讥讽的漫画受不了,他就在1947年的时候发明了一台叫“明快”的中文打字机,在当时非常先进,可以打九万个字,从那个年代来说非常先进的。为什么不能量产?哪怕他1946年的时候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因为那个时代环境,就是即使技术再先进,它也不能够转化为我们的生产力。

  上世纪80年代,王选院士因为我们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重视,发明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在1987年5月21日,《经济日报》社还在用铅字排,在1987年5月22日的时候,已经用上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用汉字激光照排机排印1987年5月22日的报纸。这一段时间点就是我们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时间节点。

  我们一般说这个人学富五车,依照我们现在的研究,当时的五车的书相当于我们现在差不多200万字,我的办公区办公室有差不多500本书,如果说现在的存储介质的发展速度很快,其实把这500本书的内容用PDF或者是用word形式给它存储到 U盘里面就足矣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去年一年我们全国发行了出版了50多万种书,现在我们已把这一些内容资源都放到云盘上了,我们随着这个时代进步,我们只要在云上,我们就能浏览我们现在的书籍。

  印刷有两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服务出版,也是服务我们人民美好生活。大家一般对印刷的概念都认为是印书,其实我们印刷不仅仅是印书,大家看我们CC讲坛的这个标,我们很多广告,我们衣服上的标识,还有我们的人民币的印刷,手机上的印刷,还有很精致的集成电路的印刷,其实我们的印刷技术还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现在仿真技术、复制技术,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我用这句话来形容我们现在技术的发展。

  为什么我们现在能清楚看到唐宋时期的纸张,唐宋时期的书籍?是因我们造纸的工艺,就像以宣纸为例,它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有一个排酸过程,它需要蒸煮,需要暴晒,制造一张宣纸,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用一年的时间,所以说一般我们说“纸寿千年”,只要是在很合适的条件下储存,1000年是没问题。

  还有一点墨也要用传统工艺,比如说这张纸张到1000年的时候,我们的墨没跟上这个工艺,比如说到500年的时候,这个墨就没了,纸张还是一张白纸,所以说墨和纸的工艺让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唐宋时期的出版物。

  咱们现在每一个人看的电子屏幕,看的手机里面显示的是汉字,是中文,我们要感谢王选,因为是他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它让我们在手机上能看到中文,把我们中文转化为计算机语言与世界接轨,这个发明改变了我们华文出版历史,就是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大家都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发明以后,我们促进了我们跟世界的文明交流。

  我们印刷术刚开始在亚洲文化圈的传播,然后经过丝绸之路向欧洲传播,不仅仅我们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然后我们也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美国学者卡特,他写过一本著作叫《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很好地论述了中国印刷术怎么发明的,怎么向西方传播的。

  还有后面李约瑟说过,“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没什么比纸和印刷更重要的发明”;马克思也说过,“印刷术是科学复兴的手段与杠杆”;恩格斯创作了诗歌《咏印刷术的发明》,他们的论述已经成了时代经典。

  大家显而易见西方的印刷术,当时的工艺,它是读英文,我们是读中文,他也得挑字母,我们也得挑字母,从很多这种流程上、工艺上、工序上是一样的。

  从文化的角度,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唐诗里面还有2000多位诗人留下来的4万多首诗,我想这是印刷术的功劳。

  有一个词就是叫“传之梨枣”,说的就是雕版印刷的两个材质,以前我们雕版印刷的板材一般都会采用梨木和枣木,所以我们现在文化传承也常用“传之梨枣”这个词。

  大家最近有未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一项活动“掼蛋”,我想如果咱们参与“掼蛋”的这些人,如果知道中国挖掘出我们最早的纸牌,你们说会不会给“掼蛋”这个活动再添上一把火?

  1905年在新疆出土了元代的纸牌,中间的这个是清代的纸牌,右边的这是现代的纸牌,我想大家显而易见它的里面的印刷的元素,图案的元素,它是有传承性的,是有延续性的。

  我记得我刚进大学的时候,当时我觉得286电脑非常先进,当时还在很认真的去学Basic语言。大学还没毕业,586电脑就出来了,我就认为这个时代进步太快了,我要是再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了。

  我当时又开始去学 C语言,后来又出了c+,我就觉得我怎么学习也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这是我大学的时候。

  今天的印刷发展到什么阶段,中科院化学所已经把我们印刷的精度从微米推到纳米的尺度,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印刷在未来会再次惊艳世界。

  今年6月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我们印刷在历史上和出版是啥关系?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说印刷和出版经常这两个词给它混在一块用,它各有各的意思。

  从历史的角度,印刷与出版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相互促进。我们现在说这个人有两把刷子,哪两把刷子?在做雕版印刷的时候或者活字版印刷的时候,纸张先刷墨,刷完墨以后用一把干的刷子再来在纸张再刷一下,这两把刷子要配合得好,才能出出一张雕版或者印刷的精品,说这个人有两把刷子的典故,就从这儿来的。

  我们现在博物馆做的最多的是文化传承,其实现在我们浙江的东源,福建宁化,很多地方还在用,比如说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来来印刷我们的现在的家谱,还有我们博物馆里面做文化传承,还有很多非遗的基地在做文化传承。

  我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做文物定级,也去看了一些文物的时候,其实这种工艺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

  我们最早的陈望道译本《宣言》,它的封面印刷是有色系的,先印是红的,后边印的蓝的,还有从印刷版权页上的,比如说花边,它是会有比对的,它不同的字体字号,不同的铅字,在不同制模厂出来的,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我们的技术,我想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历史的研究会是一个缺项。

  在国家博物馆鉴定文物或者在文物定级的时候,我们看了一些早期的革命红色文献的时候,其实这里边的很多印刷工艺现在已经也不需要用了,如果这些不学习,可能我们未来再去鉴定的时候也是一项缺项。

  我说了那么多印刷,是技术,当然也是文化。如果我们站在“道”的视角下,社会环境的“势”,会促进印刷“术”的发展,势和术的相互融合才是文化。

  我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交流的就是信息时代下的印刷文化研究,要借势谋术,更要悟道,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12-2018 火狐体育全站app-火狐电竞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登录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48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