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8576763

宣传画册
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变革

  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从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大概念与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新课标的内涵做分析解读。

  2023年7月25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孩子们参观李沧区博物馆陈列的龙山文化黑陶罍。通讯员 张鹰 摄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选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经验,反映国际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回应新时代对历史教育的新要求,增强课程适宜性,体现课程时代性。总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本文从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大概念与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新课标的内涵做分析解读,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历史课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新课标是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陈述历史课程目标:1.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2.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3.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4.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5.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这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具体的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历史解释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例如,时空观念目标要求中的“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史料实证目标要求中的“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都是要求学生对历史作解释。换言之,学生是否具备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其对历史的解释表现出来的。

  第二,课程标准是一套目标体系。新课标立足核心素养,从不同层次、采用不同形式陈述了历史课程的目标,形成一套目标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

  “课程目标”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陈述整个初中学段历史课程的目标,超越具体历史知识,是宏观性、方向性的要求。例如:

  能够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这些目标都是宏观的总体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或评价目标时,要将其与具体知识结合,描述学生针对某课或某单元的具体内容能够完成什么任务,以此证明学生达到了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

  “内容要求”是每个历史主题的学习目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七个板块组成。前六个板块分主题按时序组织内容,在每个板块下以历史时期或主题为单位对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提出学习要求。

  例如,中国古代史分为史前时期、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等等,史前时期的内容要求为: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学业要求”结合每个板块的具体内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学生需要在每个板块的学习中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了规定。例如,中国古代史学业要求为:

  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概念和历史空间感。

  能够通过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成就,了解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社会、文化变革的推动作用;通过古代历史上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对“课程目标”要求的具体化。学业质量标准从“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三个维度描述了学生能完成什么任务以证明其达成了核心素养目标。例如:

  能够准确理解教材和教学活动中所提供的可信史料,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材料、文献材料、图像材料和口述材料等,辨识其中的含义;能够尝试运用这些史料对重要史事进行简要说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现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学生如果能够完成上述任务,就证明其具备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达到了历史课程目标的要求。

  核心素养目标体系有层次、内容的差异,但是也有共性,较高层次的课程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均是以历史解释的形式出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的对历史教学与评价的启示是,教师要用解释类任务培养和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解释类任务主要包括分析原因、推论作用、评价影响等。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标准中对相关任务作了举例说明,例如:

  对中国历史上的江南开发、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等,运用唯物史观作出合理的解释与简要评价。

  上述要学生完成的任务,都属于历史解释类任务,“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通过这类任务,可以较为全面地培养和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提出,要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大概念是指那些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 历史学科大概念的本质是历史教育者希望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的学习形成的历史认识,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按照历史知识范围从小到大、历史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历史认识可以分为史事价值判断(如学生学完抗日战争,能够认识到中国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历史阶段特征(如学生学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能认识到该阶段的特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规律(如学生学完相关历史后能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发展趋势(如学生学完中外历史后能认识到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大概念在教学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引领教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要求中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学习历史从了解具体历史事实开始,历史学科大概念为学生从历史事实中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指明了方向。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的是通过本课教学希望学生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认识(大概念),然后围绕这一大概念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

  第二,聚合历史事实,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学习历史,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学习具体史事,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事实性概念,然后建立事实性概念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抽象为历史学科大概念,一系列大概念围绕更上位的大概念构成一套历史知识体系。

  第三,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素养不能靠灌输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地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一般是针对较少的知识点展开深度学习,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目前历史教材的每节课容量大,知识点多。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所选用的知识不在多而在典型,要用典型史事得出结论或说明观点。单元或课的大概念能帮助教师从教材中精选典型知识整合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为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

  第一,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其经过学习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达成度,避免以单纯识记知识作为教学目标。二是确定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机械地、分别地列出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述。三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聚焦问题解决的实际程度,尤其是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四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使之指向学生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教学目标的陈述形式可以参照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描述,要领是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针对某课或单元的具体历史内容能做什么,以此证明其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参照学业质量描述的形式可以将上述内容要求细化为以下课堂教学目标:1.能够识读辽、宋、西夏形势图等材料,据此分析北宋周边的形势。2.能够运用可信史料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能够从相关材料概括出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特点。

  第二,设计有助于学生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其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因此教学过程设计应体现出探究性。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设计应做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创设历史情境。主要方式有:通过展示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通过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回溯历史的源头,即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通过衣食住行、言谈话语等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与之相关的历史由来,切入所要认识的历史问题。二是明确学习任务。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以具体的任务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和解决所探究的问题。三是提出探究问题。设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形成递进性的问题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四是开展史料研习。运用有价值、可信的史料来判明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认识。五是组织历史论证。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形成自己的看法。

  例如,有教师在设计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的教学时,用1951年1月6日《桂北日报》刊登的歌谣《望土改》以及“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数据表创设历史情境,然后明确学习任务: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探究土地改革的意义。针对这三项任务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围绕这三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史料研习,形成对土地改革背景、过程和意义的认识。

  第三,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新课标倡导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评”一体,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和改进教学的功能。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需要把评价纳入其中,先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对照目标出测试题、设计作业任务,再设计落实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也需要融入评价环节。可以用任务单将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任务单包括学生课堂教学要完成的任务、活动方式、评价标准、学生作答表现、学生自评等。教学过程由几个核心任务构成,每个任务完成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进行即时评价,将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优先关注课题“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研究”(立项编号:CIEA22018)的阶段性成果。

  (郑林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Copyright © 2012-2018 火狐体育全站app-火狐电竞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登录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486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