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8576763

印刷项目
深挖展品故事产出数十万字研究成果: 他们是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灵魂塑造者”

  从2018年真正开始启动建设以来的4年多时间里,无数“幕后英雄”为打造全球首座致力于展示职业技能的博物馆不遗余力。他们或尽情挥洒创意,为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惊艳 “亮相〞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或专注于挖掘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一点点塑造出博物馆灵魂的模样;又或是奔赴在施工的第一线,披星戴月、风兩兼程。可以说,这座以“传承和传播技能文化”为使命的博物馆,每一步都倾注了 “匠人匠心”。2023年,世界技能博物馆即将正式与大家见面。而在此之前我们也记录下了幕后的“匠人们”和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点点滴滴。

  他们又是如何挖掘出每一件展品的“前世今生”,通过精心的策划把故事展现给观众的?

  本期“幕后札记”特邀世界技能博物馆中方策展总监及布展内容深度研究专家楚惠萍博士,为我们讲述她和团队的“技能科研”历程。

  风语筑科学传播研究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UCL)科学传播学博士、荣誉学者。

  国际科技馆馆长对话会议特约专家、报告人,PCST全球科学传播大会会员、特约报告人,北京科学中心外聘专家,曾与全球多家知名科技馆、博物馆合作研究项目。

  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策展理念是?“宏大叙事与见微知著的有机结合”在楚惠萍及其团队的工作中,策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既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阐释技能的价值,又通过展现普通人“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亲切地传达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理念。

  楚惠萍:我们总体的理念是将宏大叙事与见微知著有机地结合。从宏大叙事的角度来说,我们把握“技能”这个时代脉搏,通过展示技能的重要性及提升技能的操作来促进世界发展、鼓励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技能领域从业者的社会认同感。

  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建立也凸显出了中国的国际视野。我们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国际前卫的设计风格、国际顶尖的展示技术,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全世界内的技能故事、技能展品和技能价值进行阐述,同时还彰显了办展地上海的地域特色。

  楚惠萍: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也是世界技能博物馆想在微观层面上表达的理念。

  我们想更多地展现普通人的力量,通过展现普通人“技能改变人生”的故事,去亲切地传达“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世赛精神。

  在当今大工业时代,技能领域从业者除了个人角色外,还是集体角色的一部分。每一个大型的设备都凝聚了很多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和时代性。

  所以在博物馆内容的展示上会体现出当今社会技能的需求所带来的群体效应和群体角色的认知,这很好地体现了世界技能博物馆想传达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理念。

  中国式叙事还是西方式叙事?“线性逻辑和网状逻辑的融合”楚惠萍认为,策展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中西方策展思路不同带来的“碰撞”。最终,两种逻辑的融合既符合了中国公众的认知习惯,又以独特的国际视角给观众带来惊喜。

  楚惠萍:国内展馆的策展逻辑主要是线性的,例如常见的,以时间线为主轴的逻辑线来表达整个展馆的故事叙述脉络。

  而国外的展馆很少采用线性的叙述方式,相当多的展馆采用散点式和网状的叙事方式。因此,在与世界技能组织策展团队的合作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思维碰撞。

  楚惠萍:我们最终采用了将线性叙事和散点叙事有机演变融合的方式。世界技能博物馆虽然是一个国际化的博物馆,但它坐落于上海,主要的受众还是中国公民。

  因此,我们第一步要符合中国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习惯。总体上,我们仍旧是采用了中国式的线性叙事方式,同时在每个展厅内部采用了国际上常用的网状结构布展方式。这样,公众在参观过程中既有大主线的指引,又能在具体展区内进行分散式自由探索。

  灵魂塑造从挖掘展品的“前世今生”开始“五人的团队,数十万字的研究内容”展品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是楚惠萍团队另一大核心工作。1年的时间,5人的团队,数十万字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内涵。

  楚惠萍:简单来说就是去深度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世界技能组织提供的一些展品没过多介绍,有些甚至仅有一张图片,这就要求我们去挖掘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

  我们5个人的团队在一年的时间里,挖掘出了数十万字的研究内容,成果还是很丰富的。

  楚惠萍:我们通过种种渠道查阅中外文献资料、联系相关机构单位取证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内容深度挖掘。说起来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很多资料是借助于我过往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获得的。

  例如,世界技能博物馆有一个关于土山湾孤儿院的扩展信息,它背后有着这样的故事——土山湾孤儿院是天主教耶稣会在今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和蒲汇塘路交界一带开办的一所育婴机构,自1864年建立至1960年停办,前后历经近百年时间。

  土山湾孤儿院不仅为孤儿们提供了安定的住所,保障了其基本生活,还对其进行传教和教育,教授宗教的生活和赖以谋生的各种技艺。

  后来,很多从土山湾孤儿院走出来的技工成了闻名世界的技能大师。这一个故事的成功挖掘便得益于我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荣誉学者身份。我通过学校的数据库找到了当年参与了土山湾孤儿院的一位德国牧师的回忆录,获得了一手资料。

  还有一个关于古腾堡圣经的展品,主要与15世纪欧洲的活字印刷技能有关。我们团队需要为观众呈现“这种印刷术在15世纪是如何将圣经印出来的”。

  进行了大量的检索和考证后,得益于我参与过的央视纪录片和全球博物馆项目的经历,我们最终成功联系到了美国犹他州普罗沃的克兰德尔印刷博物馆,拿到了他们复原的古腾堡印刷机视频,并取得了将视频在世界技能博物馆内无偿播放的授权。

  楚惠萍:一部分内容将会直接体现在展品的展陈上,让参观者直接参观到,另一部分将作为馆内的储备知识库。世界技能博物馆在未来可能会以这一部分展品为基底,去做更多的展览延伸,如做一些特展等。

  参与世界技能博物馆项目的收获“对技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楚惠萍表示,参与世界技能博物馆项目让她对技能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从以为只有做出精巧的物品才算是技能,到发现技能的世界是无比广阔的,这是她的一个意外收获。

  楚惠萍:参与了这一个项目,我真的深受震撼。原来美容、美发、餐厅服务都是能参加世界比赛的技能项目,原来所有技能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这让我觉得我们还能无限探索下去,也让我明白,不要轻视任何一个小小的努力,每一个小努力都能改变世界。

  楚惠萍:一件展品是塔拉胸针。我们收到的素材仅有一张照片,但经过我们团队在挖掘后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信息。塔拉胸针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纪,考古学家尼亚姆·惠特菲尔德称其为在爱尔兰发现的最华丽、最复杂的中世纪珠宝。

  塔拉胸针曾在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1853年都柏林大工业展览、1855年世博会上展出,到1870年代,塔拉胸针已成为所有的凯尔特胸针的一个统称,并开始大量出口到欧洲别的地方。通过这一个胸针背后的故事,我们就能发现:它背后不仅彰显了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还联结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脉络。

  这就是为什么,1963年爱尔兰都柏林比赛将塔拉胸针作为当届大赛的logo图案。技术工人和技能从来都不是边缘人士和边缘话题,而是自始至终在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一直在创造着历史,这个也是我们展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之一。

  另一件展品是一个剪纸作品。它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母亲回娘家的故事:从20世纪30年代骑着毛驴回家,到解放后骑自行车回家,再后来骑摩托车、乘高铁和飞机回娘家。它的整个脉络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和经济变迁。

  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些非遗文化传承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将传统技能和时代相结合,通过现实的语境创造有亲切感和反应时代特征的内容,在更多层面上起到对当代青少年和公众的引领作用。

  这两件展品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更加深化了我对“一技之长,能动天下”的认识。当然,还有非常多有故事的展品,要等世界技能博物馆开馆后,大家亲自来探索了。


Copyright © 2012-2018 火狐体育全站app-火狐电竞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登录 版权所有

湘ICP备18014865号-1